首页 > 移动通讯 > 业界 > 正文

豪门难入的美国市场
2018-05-22 11:35   科技快报      我要评论()
字号:T|T

中兴危机事件已经过去了一个月,自美国商务部部长罗斯在5月14日表态称,会迅速寻求对处罚中兴的替代方案以来,美国几大政经类媒体和两党议员纷纷站出来强烈反对,反对的理由从:伤害了美国的信用、影响美国议价能力,到中兴有信息安全问题,其产品有网络间谍风险,到削弱了美国制裁的威力等等。

把美国几大主要媒体的言论翻一遍,几乎以为全美人民反中兴了。舆论大潮中少数几条呼吁应该给予“中兴公平待遇”、“中兴危机不光是中国人失去工作岗位,美国也会损失很多工作岗位”、“对中兴的惩罚是否与其过失相匹配?”

满屏的恶意揣测和攻击,使人禁不住感慨中兴在美国这一路走来的不易!

在偏见中起步

2001年,中国正式进入WTO,2005年,中兴开始进入美国市场,在新泽西等地组建研发队伍。当时,在许多美国人眼里,“中国制造”仅仅存在于服装、玩具等传统的手工行业,这些行业来美国自然是为了赚钱,而中兴通讯这样一家通信设备公司千里迢迢、飘洋过海来到美国,究竟有何居心?

起初FBI曾怀疑,认为中兴是来剽窃美国技术的。

当时的华尔街已经认定“中国制造”是一种威胁了,但当时的观点仍然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劳动密集,和高科技还挨不上边。

中兴在美起步从打造技术团队开始,一开始投入的仍然是通信设备,投入大量资金去完成美国运营商的一系列安全规范认证,光安全规范认证一次就需要至少几十万美元的投入,成本很高。即使在完成认证之后,也只能进入二线运营商的采购短名单,一线运营商还有物流、网络等内部规范。在美国,还有很多通信网络属于政府采购项目,涉及到安全保密,这一点就足以将中兴这样的中国企业拒之门外了。

中兴在美国招聘了大量本地的、具有10年以上经验的资深技术专家,以更好的理解美国市场需求、满足美国运营商的要求。随着时间的过去,中兴美国团队不断成长,提升本地化服务能力,开始约见客户,与客户进行设备测试、竞标。

知识产权之战

学习和适应美国市场规范、洞察需求并不是最大的挑战,挑战美国现有的市场格局,站稳脚跟,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,是中兴在美国的发展之路上,需要一一化解的难关。

比如被卷入侵犯知识产权的官司。

投稿:news@newhua.com

关键词: 中兴

责任编辑:新闻中心

我要评论

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

网站地图

牛华网

华军下载 | 牛华网 | 盒子 | pcsoft | 论坛

实用工具

关于我们 | 新闻投稿 | 软件发布 | 版权声明 | 意见建议 | 网站地图 | 友情连接 | RSS订阅 | 总编信箱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

苏ICP备11016551号-2  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:于国富律师

Copyright (C) 1997-2018 newhua.com 江苏奥蓝德软件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