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移动通讯 > 业界 > 正文

CNN:苹果创新放缓 三星后来居上
2013-02-19 09:59  新浪科技  思远  我要评论()
字号:T|T

导语:美国CNN网络版今天撰文称,尽管苹果是现代移动设备标准的奠基者,但由于硬件革命性不足和软件升级速度较慢,导致该公司的创新步伐逐渐放缓。与此同时,三星在模仿苹果的同时,却对模式进行了改良,充分适应了市场需求,逐渐开始赶超苹果。

以下为文章全文:

硬件创新

说苹果借助iPhone和iPad奠定了现代移动设备的标准,恐怕没人会有异议。这两款产品面市不久,竞争对手就开始争相模仿。

在此之后,Android又花了几年时间,才做得与苹果的移动操作系统iOS一样好。

不过,仅仅是与苹果一样好已经不够了,必须更好才行。竞争对手纷纷踏上了苹果在移动市场垒好的基石,并且在凭借iPhone和iPad所缺乏的实用功能实现超越。

证据随处可见,但最引人关注的产品还是来自苹果在移动行业最大的竞争对手——三星。

如今,三星Galaxy设备几乎成了Android的同义词,以至于该系列产品的品牌认同度超过了Android阵营的任何一款手机或是平板电脑。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三星庞大的营销预算,但也不能忽视该公司的创新力:他们通过推出各种新产品实现了很多创新,而苹果却在这些领域表现得异常谨慎。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alaxy Note巨屏手机。当该产品一年前刚刚在美国上市时,很多批评人士都抨击它尺寸过大,无法轻易放进口袋。它的确很厚,而且还配有Palm Pilot时代遗留下来的触控笔,让Note感觉像是在走回头路。

但这似乎并未产生负面影响。三星至少卖出了1000万部Galaxy Note手机。几个月后升级的Galaxy Note II采用了更大的屏幕,又卖出了500万部(上一次统计)。对单一Android设备而言,这堪称一大成就。

但更重要的是,在三星推出这种新型智能手机前,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这类产品。这与苹果iPhone诞生时的情况何其相似。

在宣传自家产品的炫酷元素时,三星也是毫不避讳。自从2011年末首播以来,已经有很多人看过该公司的《Next Big Thing》广告。三星在这些广告中讽刺了排队购买新iPhone的用户。无论是宣传更大的屏幕,还是将手机靠在一起分享内容的功能,三星在展示自家产品的优势时,似乎都不忘挖苦苹果一番,

软件升级

软件方面,三星利用自身的移动处理器优势,在Android之上构建了一整套优质功能,包括分屏或分窗口同时运行两个应用。三星最好的平板电脑Galaxy Note 10.1不仅可以实现这些功能,还可以利用触控笔在屏幕上绘图、做笔记。

不过,分屏功能也有一些缺陷。开发者必须针对Galaxy Note 10.1的分屏功能对应用进行调整,目前只有20款应用可以做到这一点。

但最重要的在于,三星在通过软件升级改善移动设备功能时的灵活性。Galaxy Note 10.1去年秋天发布,但已经获得了软件升级,不仅安装了新版Android系统,还配备了Google Now语音助理等一系列新功能,后者的效果好于苹果Siri。

三星产品规划总监绍尼尔·科尔哈特卡(Shoneel Kolhatkar)表示,该公司在准备推出新的软件升级时,会考虑用户和测评人员的反馈,并借助这些反馈“提供增量创新,让产品保持活力”,而不必让用户等上一年才能使用新功能。

“我们希望保持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紧密关系。”科尔哈特卡说,“关键在于让设备适应人们的生活,而不是改变他们的行为。”

当然,三星并不孤单,微软的新一代Windows 8操作系统同样是为平板电脑等触屏设备打造的,而且具备很多领先于iOS的优势。所有的Windows 8应用都可以在一个分割屏幕上运行,从而实现两个应用同时运行,而且能在主屏幕上展示新闻和天气等实时更新。微软甚至推出了自主品牌的Surface平板电脑,并凭借设计独特的键盘盖模糊了既有产品之间的界限。

种种迹象显示,苹果已经落后。看看他们推出的第四代iPad,它的确具备杀手级的处理器和其他优秀的硬件功能,但操作系统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。主屏上仍是一组用于启动应用的静态图标。

苹果在为设备增加新的软件功能时也显得极为迟钝。用户通常需要等上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使用最新版本的iOS,而到那时,一些旧机型已经无法获得最新和最优秀的功能了。

苹果CEO蒂姆·库克(Tim Cook)喜欢说:计算的未来是平板电脑,而不是笔记本。然而,苹果的软件似乎成了绊脚石,开始限制他们的作为。

与此同时,其他企业的创新步伐似乎开始逐渐赶超苹果,尤其是三星。

新闻热线:010-68947455

关键词: CNN 苹果 三星

责任编辑:新闻中心

我要评论

已有位网友参与评论

科技视界

网站地图

牛华网

华军下载 | 牛华网 | 盒子 | pcsoft | 论坛

实用工具

关于我们 | 新闻投稿 | 软件发布 | 版权声明 | 意见建议 | 网站地图 | 友情连接 | RSS订阅 | 总编信箱 | 诚聘英才 | 联系我们

苏ICP备11016551号-2  苏公网安备 32132202000111号 本站特聘法律顾问:于国富律师

Copyright (C) 1997-2012 newhua.com 牛华网 版权所有